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五一棚区域的密林深处,大熊猫妈妈带着崽崽,慢悠悠地挪进树丛里。几乎同时,“叮咚”一声,卧龙片区管理机构高级工程师谭迎春的手机里,就弹出了大熊猫出现的信息提示。“搁以前,这画面得等我们翻山越岭收卡,半年后才看得到!”谭迎春指着手机屏幕说,现在这些红外相机就像24小时站岗的“哨兵”聚创优配,实时上传图像,系统还会给我们发短信提示。 据悉,截至2025年8月4日,卧龙片区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,已自动回传14.2万份影像资料。
以前:翻山蹚河收卡,拿到的是半年前的数据
“以前收数据?那是真靠‘铁脚板’跑出来的!” 谭迎春对老式红外相机的“折腾”记忆犹新。谭迎春介绍,卧龙在野外最多曾同时布设超过500台普通红外相机,这些相机散布在雪豹、大熊猫的栖息地内,基本都在大山深处,海拔也很高,比如调查监测的雪豹相机安装在海拔3800-5500米的区域内,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去手动安装、取卡、换电池。
“原来,我们的保护队员要去收集红外相机数据,经常在野外一待就是7、8天。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发,翻好几座山,还得蹚数十次齐腰深的河流,一天走三四十公里路都是家常便饭。”谭迎春说,常年五六度的河水,曾将风湿、哮喘深深烙进巡护人员的身体。山路陡峭,雨雪季节更是湿滑难行,危险重重。
“最急人的还是时效!” 谭迎春感叹,半年收一次卡,收回来,等数据整理分析完,又是半年过去了。“比如说拍到大熊猫带崽,等我们知道的时候,早就没影了。”
现在:每天都能拍到野生动物,已实时回传14.2万份影像
“现在我们每天都能拍到野生动物聚创优配,比如大熊猫、雪豹、川金丝猴、中华扭角羚、毛冠鹿……每天都有大量的影像回传!”谭迎春表示,自从用上实时回传、还能“自己发消息”的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系统,巡护工作省时、省力、省心多了!
目前,卧龙片区有120台实时传输红外相机在工作。它们拍到的画面,能通过自组网络实时上传到监测系统平台上。而且这些相机采用太阳能供电,无需人工更换电池。连使用寿命都长了许多,原来的红外相机一般能工作1-2年,目前最新的红外相机普遍能工作3年以上,甚至到5年。
“截至8月4日,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,已传回来影像资料14.2万份,记录到的动物种类达158种,其中大熊猫的有480多份。”谭迎春告诉记者。
布局:设230台视频监控“电子眼”, 秒抓盗猎贼
除了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,卧龙片区还遍布着230台视频监控,这些“电子眼”成了片区的“神探”。
“去年冬天,监控就拍到有人盗猎毛冠鹿!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监控,看到了盗猎的实时画面,就立刻联系警方调取监控录像,很快就破获了这起案件。” 谭迎春介绍,部分监控安装在动物常去的盐井附近,除了监测动物,还能够及时捕捉可疑人员的踪迹。
未来:实时传输相机将达740台!5G基站、卫星传输再升级
如今,卧龙片区正在安装600余台新的实时传输红外相机,预计完工后,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数量将达到740台。
“原来我们红外相机的覆盖范围大约是400平方公里,这些新相机装上之后,就能达到800多平方公里,翻了一倍!”谭迎春介绍,为了支撑这些“深山摄影师”,片区的基础设施也在升级,在不同区域的高山上,新建了4座5G基站,在5G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,还建有卫星通讯基站和超短波传输基站。
“这些基站建成之后,数据传输速度将更快、信号将更加稳定。以后不管动物们有什么动静,我们都能一清二楚了。”谭迎春兴奋地说。
(川网传媒·四川手机报记者 梁思凡)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